北理工團隊為應對礦產資源約束下的能源低碳轉型挑戰(zhàn)提供解決方案
發(fā)布日期:2025-08-08 供稿:管理學院 攝影:管理學院
編輯:吳楠 審核:顏志軍 閱讀次數:北京理工大學碳中和系統(tǒng)工程北京實驗室魏一鳴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兼顧減排、礦產資源安全與區(qū)域公平的能源低碳轉型方案,為全球在資源約束下協(xié)同實現氣候目標與礦產資源安全提供了科學依據。相關研究成果“Navigating energy transition solutions for climate targets with minerals constraint”,以研究長文(Research Article)形式,于北京時間2025年8月8日在線發(fā)表于自然子刊《自然?氣候變化》(Nature Climate Change),該論文入選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研究亮點(Research Highlight)。論文在線發(fā)表后,已得到了國內外主流媒體的報道。這也是魏一鳴教授團隊自2017年以來在《自然》子刊上累計發(fā)表的第10篇研究長文。
氣候變暖加劇,能源系統(tǒng)急需加快轉型,以達成《巴黎協(xié)定》設定的溫控目標。盡管多種綜合評估模型已針對1.5°C和2°C溫控目標提出了大量減排路徑,但這些路徑涉及多種低碳技術,而低碳技術制造又高度依賴多類關鍵礦產資源。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,氣候目標、技術部署與礦產資源需求之間存在復雜關聯。然而,這些復雜關聯關系,尚未從規(guī)律和機理上得到系統(tǒng)性研究和揭示,使得當前轉型路徑抉擇面臨嚴峻挑戰(zhàn)。
為填補上述研究空白,魏一鳴教授帶領團隊,在其早期開發(fā)的全球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(C3IAM)基礎上,進一步自主設計研發(fā)全球減排技術資源評估模型(Global Resource Evaluation of Abatement Technologies model,簡稱GREAT),針對80種技術進步不確定性開展全景式分析,系統(tǒng)量化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(IPCC AR6)所提出的557條減排路徑中,17種能源技術對40種關鍵礦產的全球與區(qū)域需求及其潛在短缺風險(圖1);在此基礎上,識別出礦產短缺風險最低的最優(yōu)減排路徑(圖2),并針對該路徑下仍存在的全球與區(qū)域性礦產短缺問題,提出以資源可持續(xù)性為核心的“兩手抓”應對策略。研究強調,實現深度脫碳不僅依賴技術創(chuàng)新,更需要多元化的能源技術組合、強化回收利用與材料替代、深化全球貿易合作,以及保持適度經濟增長,才能有效應對關鍵礦產約束帶來的系統(tǒng)性挑戰(zhàn),保障氣候目標的順利實現。
圖1 2100年全球80種技術進步情景下的礦產資源短缺預測
圖2 557條減緩路徑礦產資源安全與氣候目標協(xié)同評價結果
北京理工大學魏一鳴教授、余碧瑩教授、康佳寧副教授,北京師范大學劉蘭翠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。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、碳中和系統(tǒng)工程北京實驗室的支持。
論文詳情:Wei, YM., Liu, LC., Kang, JN…. Yu, BY., et al. Navigating energy transition solutions for climate targets with minerals constraint. Nat. Clim. Chang. 15, 833–841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58-025-02373-3
原文下載地址: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58-025-02373-3
分享到: